导读 整个2016年,从路边的街头咖啡店,到各种高大上的商业演讲T形台上,为什么人人都在以谈论人工智能为时尚?

从互联网的技术进化史来说,我们的确正在进入到第三个进化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互联网第一阶段的物与物连接(更准确地说,是信息与信息的连接,代表性公司如Google和百度);再到2005年前后涌现的人与人连接的互联网(代表性公司为Facebook和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络,其中信息成为了人际连接的一种介质);再到今天被寄予人类未来期望的人通过智能机器实现与万物的连接。

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人工智能成为大众话题时,也是一种芒福德所说的“极其崇拜”发展到极致的盲目心理表现,当罗胖也能以一种预言家的姿态在他的跨年演讲中,用那些似懂非懂的“正确废话”宣誓人工智能将预见未来时,人工智能也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肥皂泡。

人工智能真的就是人类的未来吗?从技术工程师、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关于它的不同面相的描述中,那些是被夸大神化的技术神话?哪些又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荒唐谎言呢?

A、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未来?

尽管人工智能目前还只是停留实验室阶段里的一种技术准备,但是当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尝试开始用手机遥控家中的电子设备时,人们已经能感受到这一技术的热度了。

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赋予机器以人工智慧,它至少包括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人如何适应新的智能机器?机器如何模拟学习人类智慧?以及人和机器如何共同进化?

如果我们像麦克卢汉一样,把任何一种机器技术都看成人的自然身体中某一种技能的延伸:就像天文望远镜是我们的眼睛,电脑简直就是人的大脑,而互联网也能聚合全人类的集体智慧时,人们会发现,从原始人发现第一块可以杀死动物的尖锐石头开始,人类已经须臾也不能没有机器辅助的生活方式了。

换言之,人类一直在适应新的机器时代,而且到目前为止,貌似适应得还不错;那么,在机器如何模拟学习人类的智慧方面,机器的表现还令人满意吗?

B、机器人将取代人类?

就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舆论环境而言,机器人的取代论之所以非常流行,不外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种是以资本家郭台铭的富士康企业所代表的商业力量;另一种就是狂热的唯技术主义者视角,他们之所以如此崇拜机器力量,实质上正如芒福德所言,本质上是“在竭力掩盖自己内心的虚弱”。

事实上,在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出现之前,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充满了这样的智能设备:智能化的洗衣机、洗碗机、自动烤箱、电饭煲、微波炉……当然,很幸运,这些机器内部芯片被编程处理的家庭智能机器人,并没有把我们的家庭妇女们变成“机械手”;恰恰相反,它们从某种意义上大大解放了传统的家庭妇女生活,帮助她们从农业社会中机械、贫苦的庸常生活中解放了出来,鼓励人们将拥有的更多闲暇时间投身于社交、育儿和其他等等更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中去。

如果说,商业主义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推动不外乎为了获得更多的超级利润,一点都不足为怪的话,那么从一种单纯的唯技术角度出发,将人工智能推到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了。

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说:我们不需要关心什么价值观,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通过机器算法向他推送什么——非要把自己弄得向《人民日报》,天天去浇筑人们的三观,这种事在他看来,既吃力,也不会讨好。

罗胖也说了:这个世界碎了,知识碎了,人们的时间也碎了,用什么把它们拼接起来呢?去听罗辑思维的广播、跨年演讲和“得到”平台上各路大咖的“二手馒头”就好了,你甚至不用去读书,不用去思考,连创业法则都只要按照他的一二三三部曲一一落实,你的中产人生就就会功德圆满了。

腾讯新闻则允诺给我们一种更加美好的感情生活:各种小三出位和令人唏嘘不已的人间奇事,都是仿照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算法一一实现的,目标只有一个:最大的访问量,广告投放和最安全的政治正确性(不谈政治)。

把机器人从复杂的情感、生命体验和价值观众解放出来,这是人工智能时间允诺的美好社会图景,一切都放心交给深度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和科学怪人吧,他们能实现人类的所有欲望:而你,一个用户,只要当那只在网络囚笼里在自动喂食管边饭来张口的“肉鸡”就好,机器人会贴心照顾你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包括保证把一只只肉鸡心情愉悦地送上屠宰案板。

C、人与机器的最终决斗时刻之到来

在很多好莱坞的科幻场景中,我们早已熟悉这样的高潮段落,人和机器漫长的时间进化过程,就是为了等待那个决定性时刻的到来:人与机器的生死较量。

如果是电脑的命名,是为了实现和人类同样的智慧大脑(事实上,电脑的计算能力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脑);那么,互联网的设计,显然是为了实现一种世界大同的集体智慧:将遍布地球每一个角落的个体生命体验聚集在一起,塑造一种时间和空间更加博大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事实上,在真正的智能机器人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的心智退化和自我矮化。智能机器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时间、空间、情感等生命体验方式:时钟和大规模的工厂劳动,统一了我们的集体时间,这是时间的一致性;在空间上,我们的旅行体验都是在旅行社机构、导游手册和网站APP的统一引导下完成的:同样的沙滩,同样的建筑,同样的手势和同样的食物,我们的空间也慢慢被同质化了。

如果从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来看,婚姻制度的变迁是最好的窗口。在前工业时代,所有的婚姻都是拥有地方性场景——附近的村落、熟悉的人际网络等等,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各种私密个人体验;在网络婚配的今天,感谢大数据和各种婚配网站,通过精确的机器算法,身高、收入、家庭状况、个人爱好、住房面积……你可以和任何一个来自天涯海角的陌生人实现“完美匹配”。

就此而论,我们也许根本就等不到那个决战时刻的来临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和机器的共同进化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类越来越关心智能机器,而智能机器越来越忽略人的生命、心灵、情感和种种社会体验,我们不用走路,可以“安车当步”;也不用和朋友面对面交谈,因为网络直播无处不在;当然你也不用读书或者唱歌了,因为各种APP的读书节目和网上音乐俯拾皆是。

“人和机器的共同进化”这一命题,最后变成了芒福德说预言的“无目的的物质至上主义”。“不管商品是否有用就直接生产,不管发明是否有用就直接应用,不管动力是否有效果就直接加以利用”,在智能机器人赐予人类的“二手时间”和“二手空间”里,我们实现的也是“二手人生”体验——脖子上挂上两个设备即可,一个是自动储存机器人,一个是自动计算机器人,你都不用动嘴或者懒得说话,让机器人们直接代替你说话好了。

本文原创地址://lrxjmw.cn/about-artificial-intelligence.html作者:杨帆,审核员:逄增宝

本文原创地址://lrxjmw.cn/about-artificial-intelligence.html编辑:public,审核员: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