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2018 年翩然走过。在过去的一年里,硅谷的投资环境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经历了波动。那些曾在 2017 年引起热议的投资赛道,有些经过 2018 年的洗礼后犹显英雄本色,有些已被新兴的投资题材抢去了风头。

2019 年已至,投资界硅谷采访了多名硅谷投资人,和他们聊了聊 2018 年硅谷投资的几大热门赛道,以及他们眼中有望在来年大放异彩的潜力股。

一、人工智能:市场热度不减,投资总额有望创历史新高

在 2017 年末的专题文章中,我们曾将人工智能列为第一条硅谷投资的热门赛道。2018 年,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不减。

根据 Statista 的统计数据,在 2018 年的美国资本市场,仅 Q1 和 Q2 两季针对人工智能题材的投资金额总和便已达到 42 亿美元,超过 2016 年美国资本市场全年对人工智能的投资总额,并占到 2017 年全年美国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投资总额的 80% 以上。2018 年,美国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情再创新高,已没有悬念。

毕马威 2018 年发布的相关报告更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市场对 AI 产业的投资总额将由现在的 124 亿美元提升至 232 亿美元。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显然仍将是投资者眼中重中之重的热门赛道。

由麦肯锡发布的 The Executive’s AI Playbook 显示,目前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呈现具像化、多样化的特征。在人工智能领域内,资本分布在一些落地应用相对成熟的产业。目前,零售、物流、保险、金融、自动驾驶、医药等领域受到较多投资人青睐。

本次专题的受访者之一、硅谷一线投资团队 Wisemont Capital 的创始合伙人李峻便表示,自己管理的基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都十分看好。2018 年,Wisemont Capital 在包括底层的芯片、中层的传感技术和上层的场景应用等在内的各个纵向人工智能层级均有投资布局。

投资界采访的多位硅谷投资人都提到,相较 2017 年,人工智能在 2018 年内经历了更多由概念向应用场景结合转化的洗礼。在他们看来,过去一年美国市场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相对顺利;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距离规模化落地,仍需跨越长远的征途。投资界总结了多方观点,并就 2018 年人工智能的投资走向总结了如下关键点:

AI+ 医疗成色得以验证

在去年的专题采访中,多位硅谷投资人表达了自己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落地应用的乐观态度。过去一年内,人工智能和医疗结合所产生的良性效果似乎验证了这些投资人的看法。

由美国各领域顶级专家组成、服务于美国政府的智库机构 JASON 发布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医疗环境中的诸多场景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诊断等方面已有长远突破,在用于诊疗、监测病情的智能设备领域更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专注医疗数据的统计机构 Reaction Data 于 2018 年中针对美国一线影像医学专家进行了一项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调查。调查显示,仅有 16% 的影像医学从业者认为“我们永远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余 84% 的受访人都已经在从业中应用、或准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入选 2018 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100 名 40 岁以下世界青年领袖”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张璐对投资界表示,医疗是一个“能相对全面体现人工智能优越性的行业”。

“医疗行业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过量与资源配置不均,”对人工智能和医疗相关投资题材都有丰富经验的张璐对记者说,“在过去一年内,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正在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医疗产业拥有海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需要解决问题的具体场景,因此人工智能在这一产业有大把机会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创新的转化。”

同时,张璐还提出,人工智能在医疗产业的应用本质在于数据累积后的智能化辅助。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帮助专业医疗人员提升工作效率,而非取代人类在这一产业中的角色。“目前,已经有大量低成本的传感器介入医疗产业的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发人员与医护人员快速获得大量的生理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反过来帮助促成人工智能与传统医疗技术的结合,帮助医护人员获得更精准的生理检测数据,并由此得出更具针对性、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海量数据的产业中,数据反成稀缺资源

硅谷共创空间 Crossover Hub 联合创始人、Centregold Capital 合伙人陈洁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性的医疗手段上取得了一定的落地进展。“比如数据分析和胃镜的结合,就提升了诊疗效率,”陈洁说。

同时,陈洁也提出,虽然医疗产业的海量数据对人工智能技术很有吸引力,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和资本陷入了获取数据的瓶颈。“过去一年里,市场上的公开数据其实是越来越少了。尤其在美国,虽然数据质量相较其他国家更高,但民众和机构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想拿到数据越来越困难了。”

印证陈洁说法的最佳案例,即是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Paige.AI 所遭遇的公关危机。Paige.AI 是由三名来自美国知名医院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内部人员创立的。2018 年,Paige.AI 宣布和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达成独家协议,将有权获得 2500 万病人的组织切片信息。此协议遭遇舆论严重反弹,并为 Paige.AI 和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带来了法律争端。

Wisemont Capital 创始合伙人李峻也表示,人工智能在产业发挥用处的最重要前提就是数据的开放性和可获得性。“现在人工智能比较明确的落地场景包括无人车、消费、视频和医疗等存在海量数据的领域。”李峻说,“大多数的人工智能题材,到落地应用阶段其实都是数据的竞争。”李峻认为,在多个领域,中国的数据都更加开放,虽然数据质量比美国市场略低,但低成本获取海量数据的优势是美国市场难以企及的。

另一方面,李峻提出,大公司在数据获取方面的优势是小公司无可比拟的。她告诉投资界记者,当前美国市场中,在无人驾驶和医疗等人工智能的热门领域,大公司以数据打造的护城河优势还是相对明显的。从过去一年来看,这些领域的初创企业已经开始面临较高的竞争壁垒。“想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后起之秀,必须要对行业的垂直流程有所了解。”李峻说,“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帮助产业信息化、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效率。主打算法的、没有具体流程的人工智能题材,将无法得到市场青睐。”

Benhamou Global Ventures 创始人 Eric Benhamou 则对投资界记者表示,虽然大公司在数据获取方面占据优势,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依然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无限的机遇。“AI 技术的繁荣才刚刚开始,我们不能说大型企业已经全然垄断了人工智能产业。”Benhamou 说。

Benhamou 以汽车领域举例。他表示,市场常喜欢引用无人车等技术说明大公司的数据与技术垄断。然而,即便在汽车领域,主攻人工智能的中小企业也仍大有作为空间。比如,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就是目前较为火热的、大公司尚未染指的市场题材。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与其和拥有数据优势的头部玩家“硬磕”,远不如将精力放在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题材上。

张璐提出,美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全面稳定增长阶段。接下来,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可能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的落地过程。她表示,在包括医疗和工业在内的多个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还处在相对低层的阶段。下一阶段人工智能市场的热点,很可能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深度结合。同时,中美两个巨大的人工智能市场的进一步协作,互相弥补彼此数据在质量与数量上的缺失,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题中之义。

李峻则针对经济宏观趋势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与发展热点从广度转向深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这在目前整体趋向保守的经济大环境下尤为重要。”李峻说。

二、生物科技:大热之中有泡沫,技术成熟仍需等待

过去一年中,生物科技显然是美国市场上最为瞩目的投资题材之一。在 FDA 加快对药品研发审批流程的利好背景下,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的热情明显提升。

复兴资本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前三季度有 47 家生物科技公司在美成功 IPO,数量超过 2016 年和 2017 年 IPO 的生物科技公司数的总和。同时,在美 IPO 的生物科技股票占同期 IPO 的科技股总量的 30%,数据相较 2017 年同期上涨7%。可以说,生物科技在 2018 年迎来了不折不扣的爆发。

史上最大生物科技 IPO、被估值超过 70 亿美元的 Moderna Therapeutics 在 12 月份上市,将今年的生物科技热在年尾之际推向高潮。但正如专注于 mRNA 疗法的 Moderna Therapeutics 在上市后遭遇大幅破发的境遇一样,当前受到全球资本追捧的生物科技领域,也承受着过度炒作、噱头大于实质、落地周期过长的质疑。

参与此次采访的硅谷投资人大多对生物科技在 2018 年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与此同时,不少投资人对当前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领域的过度关注表示了担忧。

基础研究迎来突破,奠定大热格局

生物科技研究在过去一年内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专攻癌症免疫疗法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位科学家通过不同角度发现了消除阻止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制动器”的方法,此举被誉为“为癌症免疫疗法带来了革命”。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克拉斯.卡尔称,基于此发现的免疫疗法“非常有说服力”,“(投入使用)正是好时机”。

事实上,除去免疫疗法的革命性突破获得至高嘉奖,2018 年内,生物科技在干细胞研究、人体基因工程、靶向治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辅助手术、CRISPR、器官 3D 打印和重塑神经等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科研进展。

对此,陈洁评价道,“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年,过去的几年里基因检测和编辑技术、免疫疗法等关键技术都迎来了突破,这些技术进展是形成生物科技投资热潮的基础条件。”陈洁所在的 Centregold Capital 本身也在 2018 年对生物科技领域进行了投资,并成功实现了退出案例。

李峻也认为,生物科技在免疫疗法、基因编辑等热点领域的技术突破,给市场带来了“追随的热点”。

忽视投资门槛,蜂拥逐利频现

张璐呼吁投资人应以冷静态度看待生物科技的热潮。她的 Fusion Fund 在 2018 年近期投资了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包括一家现在市场上很火热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公司,创业公司的她认为,IPO 的集中爆发不能说明整个生物科技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2018 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的追捧,并不足以说明整个生物科技已经全面成熟了。无论基因测序还是免疫疗法,许多听上去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实际上距离商业化还有很远的距离。”张璐对记者说,“技术发展存在周期性,资本的介入有助于推进技术进步,但并不能让技术发展脱离正常周期。”

陈洁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2018 年,许多机构觉得生物科技市场要爆发了,积极参与投资。但生物科技的商用化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很多技术落地要 10 年到 20 年的时间。去年集中爆发的 IPO 中,有很多公司其实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无实质产品。有些公司的股票的市盈率在百倍以上,有些甚至完全没有盈利。过去几个月美股市场震荡,我们也看到这些股票受到的冲击较大。这都说明生物科技市场存在泡沫。”

张璐观察到,2018 年内,许多此前未涉足生物科技领域的机构注意到了该领域的前景,并开始积极补缺。

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硅谷的各大基金都在努力招募拥有生物科技和医疗背景的合伙人。自身拥有生物医药创业背景的张璐提示市场,不可忽视生物科技领域的专业门槛。“相对来说,生物科技领域是有一定投资门槛的。”张璐说,“过去一年里,有大量非生物科技背景的资本涌入了这个行业。一方面,这促进了行业繁荣,但另一方面,这也加大了泡沫风险。”

李峻也认为目前生物科技市场“存在(投资)一窝蜂、忽视风险的现象”。她旗下的基金虽然也在生物科技领域有所布局,但侧重选择了从自己更为熟悉的人工智能领域入手,以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新药研发速度、辅助诊疗等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投资。

硅谷投资人针对生物科技领域泡沫的提示绝非危言耸听。2018 年 9 月,曾经被视作“硅谷奇迹”、获得超 90 亿美元估值的“生物科技独角兽”Theranos 在苦寻接盘无果后终于解散偿债。Theranos 从“生物科技明星”到“诈骗集团”的一夜坠落,给今年热得烫手的生物科技板块蒙上了一层灰色,也为后来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敲响了警钟。

三、“拷贝中国”:贸易战硝烟下,悄然成风的热门赛道

对中美跨境投资人来说,2018 年的宏观环境难称优异。

贸易战的爆发,为中美间的政经交流平添了许多阻力。一年以来,两国关系几经起伏,跨境投资环境也因此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颠簸。不过,在贸易战的硝烟之下,一种名为“拷贝中国”(Copy From China)的投资模式已经兴起,并在 2018 年的中美跨境投资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对而言,资本市场对过去普遍存在的“中国拷贝”(Copy To China)模式更为熟悉。顾名思义,所谓的“中国拷贝”,即是中国企业将美国市场已经成熟存在的商业模式“搬移”到中国市场,经本土化过程后落地生根,催生拷贝产品的模式。放眼望去,中国当前的互联网巨擘们在成立之初,也确实无不挂着“中国版 Craigslist”、“中国版 Groupon”、中国版“Twitter”、“中国版 Uber”和“中国版 Google”之类的前缀。

但如今,“拷贝”风潮仍存,方向却发生了变化。

2018 年年初,国际投资趋势问题权威专家 Rebecca Fannin 在《福布斯》刊文《注意!中国硅谷将从 2018 年起主导全球市场》(Watch For China’s Silicon Valley To Dominate In 2018 And Beyond),呼吁投资市场关注中国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出海现象。此文迅速被中国官媒转载造势,也由此掀起一场关注、讨论“拷贝中国”现象的热潮。

Fannin 在她的文章中感叹,“当前已经不是中国抄袭西方理念的情况了,反而是中国的理念在向西方传播并被抄袭”。正如她所言,如今的美国市场上已经能见到越来越多的带有中国背景的产品与商业模式。在美国大火的 Tinder、Tik Tok、Venmo,身上无不带着“中国原型”的影子。硅谷正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并试图从中国汲取启发,已成事实。

投资界采访的硅谷跨境投资人们认为,“拷贝中国”是当前较为热门的大趋势。而在其中一些特定领域,中国产品与中国背景投资人的优势尤为明显。

陈洁表示,市场由“中国拷贝”转向“拷贝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外信息壁垒的消除。

“过去,因为各种原因,中国市场比较难接触到外界的消息。”陈洁说,“在留学生相对稀缺的年代,我们常听到留学生叙说‘想把国外的好东西带回去’的愿景。许多‘中国拷贝’的产品和模式,也确实是这样成功的。但现在,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成立了。目前,中外的信息壁垒几乎不存在了。不是说现在不存在‘中国拷贝’了,而是中国市场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国外有潜力的想法,并开始本土化的创新。等待国外的产品或模式取得成功,再去全盘拷贝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相对应的,如今海外市场对中国的观察需求也有明显提升。而正如同此前中国社会接触海外文化时存在信息壁垒一样,现在海外市场追捧“拷贝中国”现象时,也需考虑接触相对陌生的中国市场所付出的成本。

陈洁认为,中国背景的跨界投资人在助推‘拷贝中国’模式兴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对来说,中国背景的资本和投资人比较容易能接触到‘拷贝中国’模式的初创企业。很多有实力、有潜质的美国公司进行第一轮融资时,中国资本接触起来有难度。但‘拷贝中国’模式的公司,很可能在初创时选择接触能充分解读企业模式的中国跨境投资人,而非实力雄厚、但缺乏解读中国社会语境能力的海外资本,以求提升沟通效率,所以 2019 年我们会将海外中国模式定为我们的主要赛道之一。”

2018 年,陈洁旗下的 Centregold Capital 对拷贝中国外卖模式、在温哥华落地生根的饭团外卖进行了首轮领投,目前,该企业年销售额已超过 1.5 亿人民币,并已经开始向西雅图市场拓展。

李峻则认为,“拷贝中国”模式能否全盘成功还有待观察。“中国移动应用的普及率比美国高,同时还拥有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用户量和海量数据迭代。近年来引起海外关注的抖音、快手、拼多多、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之类的产品和模式,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病毒式爆发的。”在李峻看来,“拷贝中国”能否跳出移动应用的限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成功,将是今后市场的一大看点。

如李峻所言,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渗透率远高于其他市场。硅谷跨境投资机构 DCM Ventures 刊文表示,2018 年中国市场的互联网渗透率仅为 53.2%,远低于美国。但在这 53.2% 可以接触到互联网的人口中,有 95% 的人拥有可以上网的移动设备。2016 年,美国移动支付的交易额为 1120 亿美元,而中国同期数据则达到 9 万亿之多。可以说,中国社会直接跳过了“PC 时代”,提前进入了移动智能时代。

这一特殊的社会发展趋势为中国在相应领域带来的“提前量”,是其他市场所无法奢求的。而在“非优势领域”,中国的产品与模式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才能追上“拷贝中国”浪潮中成功者的脚步。

李峻同时提出,在看到“拷贝中国”获得热捧的同时,市场也要注意中国产品与模式出海后的水土不服现象。“相对来说,‘拷贝中国’在东南亚等社会文化环境与中国接近的地区获得的阻力更小,”李峻告诉记者,“而在美国市场试图克服文化差异,则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算尽天时地利人和,选择在西雅图采取激进扩张策略的 ofo 共享单车,最终在 2018 年黯然退场,成为“拷贝中国”模式因水土不服而遭遇挫败的最新案例。

“市场对‘拷贝中国’模式还处在摸索之中。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应该采用更开放的心态,对海外市场进行学习。依照当地市场需求推行本土化,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李峻说。

四、投资人眼中的“潜力股”

1. 智能运维

随着市场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化,传统运维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为满足承载大流量并提供高质量用户体验的互联网落地场景,企业开始寻找更为高效、可靠的运维模式。基于 AI 技术的智能运维,似乎有望成为市场公认的解决运维问题的必然方向。

Benhamou Global Ventures 创始人 Eric Benhamou 接受投资界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开始布局智能运维,并且看好这一领域在明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

2018 年,Benhamou Global Ventures 投资了主攻智能运维技术的机器人公司 6d bytes。该公司于 2018 年开发的个性化食物定制机器人 Blendid 已经进入试运行,并收获良好市场反应。近期,Blendid 机器人将进驻 Nvidia 和 Adobe 食堂,并计划在未来进入更多公共领域。

信息技术研究机构 Gartner 预计,2019 年,智能运维技术的全球部署率将达到 25%。智能运维的发展与普及,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新场景。

2. 边缘计算

投资方向始终受到市场关注的 Fusion Fund 创始合伙人张璐对投资界记者表示,自己看好边缘计算在 2019 年取得长足进步。“边缘计算是我们一直重点关注的领域,也是明年持续看好的方向。”张璐说,“目前边缘计算已经在硅谷获得了许多关注,我们也已经布局了一些顶级的边缘计算初创企业。”

云计算大数据的处理模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但其带来的占用带宽多、价格较高等问题也为市场带来了相应的困扰。张璐将边缘计算形容为“云计算的升级版”,且认定它是“能给各个产业和行业都带来基本性提升的关键技术”。

和目前适用度较高的云计算一样,边缘计算也是一种大数据处理方式。不过相较需要将数据传输至云端的云计算,边缘计算的数据处理仅在边缘端即可完成。边缘计算有助于帮助减轻核心网络的带宽负担,与云计算配合使用,可以提升数据传输和处理效率、节省成本。

与张璐持类似观点的是 Centregold Capital 合伙人陈洁。陈洁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传输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边缘计算设备减少了向云端的数据传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数据传输带来的负面问题,因此在未来拥有较好的前景。”

3. 新消费品牌

Wisemont Capital 创始合伙人李峻预测,2019 年有可能是更多“新消费品牌”迎来突破的关键年。“传统品牌对年轻人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李峻告诉投资界记者。

目前,“千禧一代”是美国当之无愧的市场主力消费者。上市咨询公司 Accenture 预测,至 2020 年,“千禧一代”消费驱动的市场价值将超过 1.4 万亿美元。而顶级咨询公司 BCG 的一项研究则显示,美国“千禧一代”的品牌忠诚度下降趋势明显。个性化、定制化的小众品牌,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峻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网红文化、网络营销的影响,更喜欢在个性化的、小众的品牌商消费,包括在美妆、服饰、轻奢等领域,我们都观察到了新消费品牌的崛起。这样的趋势在中美市场都是很明显的。2019 年,可能会产生更多受欢迎的的小众消费品牌。”

原文来自:

本文地址://lrxjmw.cn/american-technology-entrepreneurship.html编辑:王艳敏,审核员:逄增宝

Linux大全:

Linux系统大全:

红帽认证RHCE考试心得: